写在前面:本文并非对任何餐饮企业的洗地,而是希望人们减少一些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误解和敌意股票配资门户导航,了解家庭传统食物处理方法中普遍存在的错误做法和认识误区。对于未按照食品卫生标准来供餐的餐饮企业,我们同样持批评态度,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当我们用统计的眼光去看的时候,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比如说,天天吃自家厨房饭菜被毒死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天天吃餐馆。你别不信,耐心听我讲:
我想先请大家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你看到两则牛奶广告,你会更偏爱哪一个?
广告一:在广袤的天然草原上,奶牛悠闲地吃着草。一位美丽的挤奶女工,用双手挤出新鲜的牛奶,然后提着奶罐,微笑着向你走来。
广告二:在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里,奶牛被圈在围栏中,定时投喂配比的人工饲料。自动真空泵进行着挤奶,牛奶随即进入封闭的管道。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被第一则广告所吸引。然而,第二个场景不仅是真相,更代表了安全、卫生的现代化牛奶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养殖中,科学配比的饲料相比青草能为奶牛提供更均衡的营养,而自动化挤奶则从源头杜绝了细菌污染的可能,显然比人工挤奶更安全。真相是:商家往往会迎合消费者的直觉进行营销宣传,而科学事实却常常是反直觉的。
像这样反直觉的真相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有很多,比如说:
第一个真相:家庭厨房的食品安全风险,比餐馆更高
很多人一看到食品安全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外面的餐厅不安全,还是家里吃放心”。但这种印象,其实存在巨大的“幸存者偏差”。让我们看看统计结果。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2 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在所有暴发食源性疾病的场所中,家庭占了事件总数的 59.96%,餐馆是 21.03%,死亡人数的比例就更悬殊了,在家中吃死的人数占比 96.67%,而在餐馆中吃死的是零,有没有震碎三观?
因为在家里吃饭的总人次会比在餐馆中吃饭的总人次更多,所以,在家中的比例高其实并不奇怪。但整个 2022 年全年,没有一个人因在餐馆中吃饭而中毒死亡。这至少能说明在餐馆吃饭的风险没有我们直觉中那么高。其实你仔细想想,菜板生熟不分、食材反复解冻、隔夜菜未及时冷藏等问题是不是在家庭中非常普遍?许多家庭食品安全问题来源于“公众对现代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还不够”。(这里我推荐一下科普书籍《吃货科学指南》里面有更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人们常犯的错误)。
第二个真相:人们眼中的此“干净”,非彼“干净”
以洗碗为例,很多人沉迷于手洗后盘子发出的“嘎吱”声,认为把可见、可触的油污清洗掉才是真正的干净,而觉得洗碗机洗不干净。但洗碗机能用70℃以上高温进行一小时以上的冲刷消毒。我个人测试了一下,我双手能接受的最高洗碗温度只有42摄氏度,30秒钟。极端情况下,即便洗碗机洗完的餐具上留有肉眼可见的鸡蛋羹残渣,那也会是相对干燥少菌的;而手洗得再光洁如新,也可能残留不少致病菌。如果立马要用这盘子吃饭,那前者的安全性无疑是更高的。只是感官上,人们肯定不会用有残渣的盘子。请记住: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两种“干净”并不是一回事。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妨再思考这个问题:同样是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在无菌工厂里提取的、成分相对单一的化学添加剂”更干净,还是“在自然环境中人工采摘的、成分复杂的天然添加剂”更干净?很多人追求的“配料表干净”,到底指的是卫生安全,还是心理上的舒适感?
科学精神需要我们用证据还原真相,而不是仅凭直觉和想象。我们不应被网上一些渲染食品安全焦虑的媒体带了节奏,而放弃自己的思考。
第三个真相:储存 500 多天的冷冻肉,可能比菜场的“鲜肉”更安全
很多人听到“一块冻肉存放了 500 多天”,心理上就无法接受。我当然也喜欢吃新鲜的,能吃到当天刚屠宰的肉当然是最好的。但你要知道,这块肉是否卫生安全,和好不好吃是两码事。
从安全性角度看,一块在屠宰后立刻于零下 30℃ 急冻、并全程在零下 18℃ 冷链运输和储存的进口牛肉,即便存放了两年,其安全性依然有保障。相比之下,菜市场购买的肉可能是三、四个月前屠宰的,售卖前刚刚解冻的肉。这个解冻和暴露在空气中的过程,本身就会带来污染风险。如果一些人买回家一顿烧不了,分切后再次冷冻,其安全性可能还不如一块 2 年前就在原包装中储存的进口冻肉。至少那块冻肉不曾暴露在菜场的常温环境中。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保质期越短越好。事实上,保质期的长短与食品安全没有直接关系。盐的保质期几乎是无限的。肉罐头理论上也能保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们都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如果非要把保质期长短和食品安全联系起来,那我的观点只能是“保质期越长,往往意味着越安全”。因为长保质期意味着现代食品工业通过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了微生物的滋生。而那些保质期只有几天的“古法、传统、手工”食品,其短暂的保质期恰恰说明其生产过程在抑制微生物方面几乎无能为力,也就更容易成为细菌的温床。这类食物如果晚吃几个小时,那上面的细菌很可能已经四世同堂了。
第四个真相:食品安全是相对的,理性选择比情绪更重要
追求绝对的食品安全是不现实的。我们当然希望食品 100% 安全,但没有任何一种食品能做到。即便在食品安全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很多人一说起食品安全,就喜欢用日本来当正面例子。但日本也一样有很多食品安全事故。比如: 2025 年 2 月 1 日,爱知县一宫市午餐制造公司制作的午餐导致 500 余人食物中毒引发腹泻[1]。4 月 21 日,东京江东区区立小学校集体食物中毒,35 名学生引发胃肠炎[2]。也不止配餐公司和学校,6 月 6 日,一所接待学生的酒店发生集体食物中毒导致 106 名初中实地考察学生主诉腹痛、腹泻[3]。这些全都来自公开报道,很容易搜到,我只是随便选了几条念一下。
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日本的食品安全做得很差”,而是为了说明,即便在监管严格的体系下,这类事件也不可能完全杜绝。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只能做到“相对地提高食品安全程度”,而无法做到“绝对不出食品安全问题”。从欧美进口的食品也不是绝对安全,比如,根据厦门海关公布的信息[4],每个月都许多国家的进口食品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我们海关退回。至今美、英、法、德这些很多人心目中的食品安全圣地,无一能幸免。注意,不是偶尔一次二次,而是每个月都有很多批次的食品因为安全问题被退回。
我周围有很多人,只要一看到食品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就开始相信“古法、纯天然、纯手工”的更安全,主动回避现代工业化食品。比如前不久,有人听说某品牌食用油与工业用白油混装,于是就倒掉了自家从超市购买的桶装食用油,而选择购小作坊生产的古法压榨花生油。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反而提高了安全风险。
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低风险
要知道,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度高,恰是因为其食品工业化程度更高,标准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而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更多来源于监管较难触及的低工业化食品。尤其是一些主打“传统、天然、原生态”的地方。比如:“明厨亮灶”的街边小吃、“当日现炒”的路口的餐馆、“自己手搓”的农家作坊,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厨房。
最后,总结一下观点:
科学的现代食品工业为人们极大地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而那些“古法的”、“天然的”、“传承很久的”的食品或食品加工方式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相比这些,我们更应该相信科学的、透明的、自动的、可追溯的现代化食品生产体系。
选择相信科学共同体得出的最新的研究结论,是最大限度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方法。这套体系的建立或许是漫长的,或许是不符合我们味蕾的原始习惯的,但它必然符合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科学家们总是相信的那样:解决当下问题的答案,应该从未来中寻找,而不是深挖过去的坟墓。同时,那些没有采用现代食品生产方式,也没有依照食品卫生标准来提供餐饮服务的商家、企业,应该被驱逐出市场。
最后悄悄说两句怕被我妈听到的话:
每年看完 315 晚会,我打开老妈的冰箱,都觉得电视上的那些食品安全问题都不算事儿。什么过年时剩了半只没煮的冰鸭,五年前的辣椒酱,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冻鱼,在外面放凉了才肯进冰箱的隔夜菜都能从她的冰箱里发现。有时候不忍心说她,又有时候稍微提提意见,但我得到的回应总是:“你从小吃这长大的,祖宗都这样吃的,还用你教?”
信源:
[1]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50204/k10014712371000.html
[2]https://www.metro.tokyo.lg.jp/information/press/2025/05/2025050707
[3]https://www.metro.tokyo.lg.jp/information/press/2025/05/2025050707
[4]http://shenyang.customs.gov.cn/xiamen_customs/zfxxgk22/3017978/3018709/1685455/index.html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